Search


沒有後果的人生

有一個西方的名言是這樣講的,「規則是給傻子服從用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沒有後果的人生

有一個西方的名言是這樣講的,「規則是給傻子服從用的,而聰明人只拿來參考而已。」每次我看到什麼醫院、學校的評鑑,都會想到這句話。

Williams College是我們文理學院中的第一名學校,多的是唸得到常長藤的學生去唸Williams。有人問Williams當時的校長,Morton Schapiro(經濟學家,現在在西北大學當校長),說學校的評鑑做得如何?Schapiro回,「新生錄取率創新低,畢業生都有好工作,評鑑完成。」這才是第一流的機構做的事情,管你什麼幾百項評鑑細目怎麼做,只要最重要的名聲繼續保持,誰敢有話說?

但很可惜,不是每個機構都是Williams,都是哈佛、耶魯、史丹佛,庸人還是得乖乖地守規則,乖乖地「追求卓越」。但我覺得學校這類的評鑑更大的問題是教育機構做的事情,絕大多數都是inconsequential,沒有任何後果的。

我每天追矽谷日新月異的進步,總想著如何把矽谷的方法用到高等教育,比如說,看到矽谷的新創公司在茲念茲的不斷追問客戶意見,不斷設法提高客戶轉換率,我就想如何拿到最即時的學生上課意見,甚至想如何用科技長期追踨學生上課反應。但最後都想,「然後呢?」拿了資料數據,然後呢?據以改變教學內容和方法,但對學生客戶上課所獲,增加了什麼價值?教與學的關係,是沒有辦法像企業和客戶的關係一樣,你改變了一點,客戶就用荷包回鐀你一滴。我費盡心思改變一點授課內容,就算教學評鑑有所增分,我也幾乎對學生的人生沒有任何影響。也就是說,我作為老師的行為,是沒有後果的。

這還是願意投身教學改善的老師,也有許多的老師是抱著「事不關己」的心態面對教學,因為學生的投入與否,對已有終身職的老師的生涯,也幾乎是沒有後果的。

因為已經習慣做的事情是沒有後果,老師對績效評量這種在現實商業環境中很重要的一環,是不了解的,甚至是排斥的。你看學而優而仕的政府官員,多少都有這種毛病,所以才會對質詢執行成效的立委講出「你只會講法條」這樣子誇張的話。

而習慣沒有後果以後,對自己行為的肯定,就變成「做了什麼」,而不是「做好了什麼」。有時候甚至不是「做了什麼」,而只是「想了什麼」,「認同了什麼」這樣的姿態,就自我感覺良好得不得了。左派多理念清高,而學院裡多左派,很多就是因為常做沒有結果的事情,最後只能擺擺思想進步的姿態。

學者洋洋灑灑的生涯履歷,多少成就是促成了改變,那怕只是對一人有影響?這種與社會脫節的環境,是我每天面對的環境,是我經常在擔心的環境。有一天,社會省悟了,原來大學裡的高等教育是這般的天方夜譚,還有誰要上大學?

我們的所做所為,值得學生花這麼多錢,這麼多時間嗎?也許這才是我們該被評鑑的東西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by 陳家煜 Jay Chen
View all posts